一、范围和定义
(一)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施工作 业。未尽部分参照相关规范标准及技术规程执行。
(二)定义。房屋市政工程施工有限空间,是指地下室、 建筑孔桩、地下管廊、轨道交通工程等封闭或半封闭的有限空 间。
二、作业类型和主要风险
(一)常见的房屋市政工程施工有限空间作业。主要包括 有限空间的开挖、砌筑、装饰装修、安装等作业。
(二)有限空间存在的主要安全风险。包括中毒、缺氧窒 息、爆燃淹溺以及坍塌等。
三、基本规定
(一)建设单位应当确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措 施所需费用,不得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
(二)施工单位应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纳入本单位安 - 4 - 全管理体系。对有限空间及其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对有限空间 重大危险源进行公示。
(三)应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人员、作业现场负责人、 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
(四)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 业。
(五)严格实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严禁通风、 检测不合格作业,必须保持通风、除尘、除臭设施和设备完好。
(六)应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和作业内容,配备气体检 测设备、呼吸防护用品、坠落防护用品、其他个体防护用品和 通风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以及应急救援装备等。
(七)对辨识出的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应在显著位置设置 安全警示标志或安全告知牌。
四、安全风险防控要求
(一)作业审批
1. 作业前应对作业环境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分析存在的危 险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编制详细的作业方案。 方案应经本单位相关人员审核。
2. 根据有限空间作业方案,确定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 员、作业人员,并明确其安全职责。
3. 应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审批内容应包括但 不限于是否制定作业方案、是否配备经过专项安全培训的人员、 是否配备满足作业安全需要的设备设施等。未经审批不得擅自 开展有限空间作业。
(二)作业准备
1. 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培训且考核合格,特种作业 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必须严格控制有限空间作业人 数。
2. 作业现场负责人应对实施作业的全体人员进行安全交 底,告知作业内容、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作业安 全要求和应急处置措施等。
3. 作业前应对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装 备、作业设备和用具的齐备性和安全性进行检查。当有限空间 可能为易燃易爆环境时,设备和用具应符合防爆安全要求。
4. 在作业现场设置围挡封闭作业区域,并在进出口周边显 著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安全告知牌。
5. 作业前应对有限空间内气体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应当包 括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浓度值、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值等,有 限空间内气体浓度检测合格后方可按程序开展作业。
6. 有限空间内气体浓度经检测不合格的,必须进行强制通 风,强制通风后仍不合格的,须分析可能造成气体浓度不合格 的原因,制定预防、消除和控制危害的措施,确保作业期间处 于安全受控状态。通风时应向有限空间内输送清洁空气,禁止 使用纯氧通风。
7. 气体检测结果合格后,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前还应根 据作业环境,选择并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与安全防护 设备。
(三)作业过程
1. 在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体防护 用品等符合要求后,作业现场负责人方可许可作业人员进入有 限空间作业。
2. 应对有限空间作业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持续通风。有限 空间作业因故暂停,必须在复工前再次进行通风、检测确认安 全。
3. 有限空间作业必须设监护人员,监护人员应在有限空间 外全程持续监护,不得进入有限空间,随时跟踪作业过程并保 持信息畅通,发现有限空间环境发生不良变化、安全防护措施 失效和其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向作业人员发出撤离警报,并 采取措施协助作业人员撤离。
4. 专职安全员必须在警戒区定时巡回检查、监护,严禁火 种或可燃物落入有限空间。
5. 作业期间发生作业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安全防护设备或 个体防护用品失效、气体检测报警仪报警、监护人员或作业现 场负责人下达撤离命令、其他可能危及安全的情况时,作业人 员应立即中断作业撤离有限空间。
6. 严格执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 2005)有关要求,对无自然采光的地下大空间施工场所,应编 制单项照明用电方案,根据有限空间环境条件,使用安全特低 电压照明器和符合环境条件的电动工具。 7. 应通过轮换作业等方式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人员长 时间在有限空间工作。
(四)作业完成。每班作业完成后,作业人员应将全部设 备和工具带离有限空间,现场作业负责人和监护人员应清点人 员和设备,确保有限空间内无人员和设备遗留后,关闭进出口。 必须在有限空间的出入口设置防护栏、盖和警告标志,夜间设 警示灯。
五、人员防护设备与用品
(一)有限空间作业施工单位应配备应急救援装备,包括 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应急通讯报警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 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救生索和安全梯等基本装备。
(二)防护设备必须按相关规定定期进行维护检查。严禁 使用质量不合格的防毒和防护设备。
(三)安全带应采用悬挂双背式安全带。使用频繁的安全 带、安全绳应经常进行外观检查,发现异常应立即更换。
六、事故应急救援
(一)作业单位必须制定中毒、窒息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并应按相关规定定期进行演练。
(二)作业人员发生异常时,监护人员应立即用作业人员 自身佩戴的安全带、安全绳将其迅速救出。
(三)发生中毒、窒息事故,监护人员应立即启动应急救 援预案。
(四)当需进入有限空间抢救时,救援人员必须在做好个 人安全防护并有专人监护下进行下井抢救,救援人员应做好自 身防护,配备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严禁盲目施救。
![]() |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同仁路199号4楼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早九点至晚6点
Copyright©2022-2023 四川省建培训职业能力人才测评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2022015859号-1
|